- 国务院部门
- 省市政府
- 省政府部门
- 州市政府
(2020年7月2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云南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作出了打造烟草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矿产业、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等5大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两型三化”(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着力培育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后,2020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对云南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瞄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深刻把握省情变化,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大势,在持续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二)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两型三化”方向,推动八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培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层次促进国内国际产业双循环,推动云南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迈进,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构筑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强省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三)主要目标
不断提升和深化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内涵,继续丰富和延伸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外延。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等为重点的千亿级优势产业。到2025年,全省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万亿级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基本形成符合云南实际、时代特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迭代发展的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世界一流“三张牌”成为云南的世界标志性品牌,形成开放共赢、内外联动、扎根云南的产业链全球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引领西部、融入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化产业强省地位基本确立。
二、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
(四)先进制造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重点是通过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培育壮大新兴制造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优化发展布局,打造以滇中地区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引领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石化等产业,在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及深加工、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形成创新驱动引领与提速增效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先进制造业率先实现万亿发展目标。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2.9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15%。到2035年,制造业装备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计划,利用绿色能源优势引领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以绿色铝为品牌的世界一流“中国铝谷”,打造绿色硅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科技专项、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实施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等重点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攻关。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善首台(套)政策,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业化瓶颈,增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制造能力。
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以产业数字化为突破口,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装备、石化等传统产业。严格执行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利用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大力拓展“智能+”,推动企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模式,着力推进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前沿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在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等消费品领域和新型智能硬件、系统软件等领域实现快速突破。
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服务拓展延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提供生产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运营管理、采购分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实现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五)旅游文化业
云南是旅游天堂、休闲胜境、健康福地。重点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云南“旅游革命”,着力提升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水平,打造顺应消费趋势的朝阳产业、民生产业、绿色产业。到2025年,旅游文化业总收入达到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3.5万亿元,旅游文化业占GDP比重达到12%。到2035年,成为全国旅游文化业发展领先省份、世界旅游文化重要目的地。
丰富旅游新内涵。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水平,加快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构建云南旅游诚信体系,建设主客共享、优质高效、便捷舒适的旅游服务体系。
培育旅游新业态。全力推进“旅游+”,推动旅游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区域合作,增加高品质供给,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推动我省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复合型旅游升级,消费结构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优化。
形成旅游新优势。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打造滇中核心旅游圈、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沿边开放旅游带等区域性整体旅游目的地,构建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云南的自然禀赋独具“绿色”、“环保”、“原生态”的现代农业基因。重点是坚持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到202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加工产值达到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3万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占GDP比重达到10%。到2035年,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特色农业创新发展辐射中心。
促进农产品生产端精耕细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大县。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做精做强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规模、绿色、优质的农业生产基地,增加农产品高品质供给。
促进农产品终端精深加工。坚持园区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支持引导各类专业化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做大做优绿色食品产业,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展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继续开展云南“十大名品”评选认定,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打响“绿色食品牌”市场知名度,扩大云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整合信息化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农业数字化平台,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七)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云南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点是以高度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为目标,建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省物流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2万亿元,现代物流业占GDP比重达到10%。到2035年,建成连接我国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和物流枢纽。
着力提升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高效联动发展。实施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完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培育航空物流发展新优势,发展壮大龙头物流企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在物流体系中的应用,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可追踪、智能管理,构建智慧供应链物流体系。加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开放型平台物流载体功能建设,促进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市场优质物流资源和要素的高效集聚,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综合物流服务。
着力构建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以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打造战略枢纽为重点,加快推进省内出境大通道沿线关键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境外陆海国际联运物流节点建设,加快国际国内无缝衔接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着力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先导、跨境铁路运输为基础、跨境公路运输为支撑,铁海、公铁海、铁水、陆空等多种国际联运方式并行发展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形成陆海联动、内外互济的双向物流发展新格局,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八)健康服务业
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中药资源、区位条件等优势,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加快形成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的长效机制。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到2030年突破1.1万亿元,健康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8%。到2035年,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和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促进医疗与养生融合,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医养结合保健机构,建立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生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养生基地。
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建设滇中康体养生旅游先行区、滇西北文化养生旅游带、滇西温泉养生旅游带、滇西南生态养生旅游带。挖掘推广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和服务,建设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体验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体文化养生品牌和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
促进互联网与健康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加快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需求。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促进高原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足球、马拉松、山地、水上、汽摩、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将我省建成国内优良的高原体育训练、赛事基地。
促进金融与健康融合,发展健康保险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优势,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丰富健康保险服务。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拓展医疗服务新领域。推广月子中心、远程医疗中心、多学科联合诊疗、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医疗服务新模式。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优质护理、药学服务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形成双向转诊、有序就医格局,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三、培育千亿级优势产业
(九)绿色能源产业
以建设绿色能源省为目标,统筹平衡能源供需、时空布局、品种开发利用,有序推进金沙江上游、澜沧江等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审慎稳妥在适宜地区适度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支持有关企业根据配额加大中东石油进口,提高原油、天然气利用水平,适时推动建设中缅原油管道复线,推进昭通页岩气开发,超前谋划氢能综合利用。把丰富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努力成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省。增强能源服务保障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性,保障省内存量用电、西电东送协议送电、枯期供需平衡、重点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用电,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利用绿色能源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云南能源产业由资源开发型向市场开拓型转变,由“建设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由单一型向综合型产业转变,建成国家重要水电基地、石油炼化基地及国际能源枢纽,为国家能源安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全省绿色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00亿元。到2030年,达到6500亿元。到2035年,成为跨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枢纽、能源交易中心。
(十)数字经济产业
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大力推动“数字云南”建设,加快“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聚焦4G补短板、千兆宽带、5G网络覆盖等重点,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做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设备在电网中全面应用,全面建成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打造工业互联网,加快先进装备制造和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推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合作,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示范区,力争在全国率先突破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多语言技术。推进行业大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国家级数据中心。打造区块链技术应用高地,做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抓住应用端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推动城市数据共享、运用和管理,推动智能政务、智慧法庭、智慧城市、智慧边境、智能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水利建设。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到2030年,达到4000亿元。到2035年,“数字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生物资源、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优势,以增加优质品种、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制造能力、补齐平台短板、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提升“云药”品牌影响力为抓手,聚焦重点品种推进基地建设,坚持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做大独家品种、特色品种规模,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路子。聚焦重点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强细胞产品应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加快新型疫苗研发、注册及产品国际化,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推动生物技术药走前沿化、科技化之路。大力发展中药配方颗粒,提升三七、天麻、灯盏花等提取物发展水平,推动中药走现代化、特色化之路。支持企业开展化学药新药、改良型新药、高端仿制药研发,大力引进仿制药落地生产,推动化学药走高端化、绿色化之路。聚焦重点市场加大推广力度,巩固培育省内市场,大力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积极挖掘国内市场,进一步提升“云药”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到2025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到2030年,达到8000亿元。到2035年,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和商贸基地。
(十二)新材料产业
依托我省稀贵金属资源优势,坚持战略导向、需求牵引、产用结合、协同发展,以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及其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对先进材料的需求,通过引进、消化、重组、联合,加快推进一批服务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基础材料项目,培育壮大高端钛合金、铝合金、稀贵金属、稀土催化功能材料、关键电子材料等一批关键战略材料,重点培育液态金属、新型显示材料、3D打印等前沿新材料。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集约集聚迈进,推动加强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基地培育、延伸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超高纯锡、铟、锗、镓等材料及终端产品发展水平。打造关键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钛产业集群、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等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到2030年,达到2400亿元。到2035年,成为国内重要、国际知名的关键基础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十三)环保产业
顺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依托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结合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在重点资源型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发展高效节能产业。结合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装备和产品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结合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发展以环保技术装备制造、环保应用和服务为主的先进环保产业。结合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实施一批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发展环保服务业,形成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到202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30年,达到2200亿元。到2035年,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基地。
(十四)金融服务业
大力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资本、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引进金融机构和高端金融人才入滇发展,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货币交易中心建设。推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元化要素市场,积极培育创投产业,支撑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发展跨境金融和地方新金融等特色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持信贷投放稳定增长,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差异化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达到3000亿元。到2035年,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
(十五)房地产业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把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缓解供需矛盾结构性失衡作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制定住房发展规划,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协同推进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盘活城市、郊区的土地和房屋资源,着眼高品质、避免同质化,合理规划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和比例,促进居住、商业和办公等地产多元化协调发展,发展旅游、养老、文化、健康生活等地产项目,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宜居环境。到2025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2350亿元。到2030年,达到3300亿元。
(十六)烟草产业
顺应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趋势,从世界烟草业变革的大格局中找不足、找差距,强化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协调联动。坚定实施“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战略,按消费需求和国家批准计划组织卷烟生产和供应,按品牌需求组织原辅材料生产和供应,建设有机统一、无缝连接的烟草全产业链一体化组织运行体系。建立健全以品牌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研发协同机制,增强烟草产品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到2025年,全省烟草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到2030年,达到1800亿元。保持云南卷烟品牌占国内市场20%的比重,持续巩固云南卷烟品牌国际市场规模、一类烟规模、优质烟叶规模主力军和领头羊地位。
四、培育壮大一批市场主体和产业园区
(十七)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围绕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扶持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推进实施100个单个项目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引进100家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独立法人企业。支持民营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实施民营“小巨人”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良的“独角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国有企业引导作用。瞄准产业基础薄弱领域,推动国有企业加强与央企、民企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的深度融合,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快速涌现的发展格局,真正让企业登前台、唱主角、挑大梁。
(十八)优化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牢牢抓住滇中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廊带、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省级开发区、工业重点县(市、区),加强各类开发区产业发展综合配套,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开发区高度集聚。推动开发区建设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机衔接,促进产城融合,赋予开发区多元承载功能,实现一体布局、联动发展。引导企业向重点州(市)和开发区集聚,促进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全链产业、核心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
五、保障措施
(十九)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设,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要素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调节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二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各类市场主体均可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畅通企业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投诉维权渠道。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激发企业家精神。简化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应用。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加大对守信失信企业联合奖惩力度。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开展政策效应综合评估。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内外资本来滇投资兴业。
(二十一)构建战略性、综合性、网络型基础设施网络
以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工程,扩大有效投入,增加优质供给,创建新机制、采用新技术,通过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支持、优化金融服务、引导社会投资等措施,构建快速、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二十二)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的落实,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水平。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激励、科技金融等关键领域改革突破,加强军民创新政策衔接,营造高效集聚创新资源的优良创新生态环境。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和研发平台,推动开发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升级研发平台全覆盖。
(二十三)加快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实行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人才培育引进计划,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加强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用好人才引进体系和配套支持政策。探索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径,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促进教育、产业、科技、人才政策协同联动。用好创新人才培育支持机制和政策,统筹推进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打造优秀人才队伍。
(二十四)提升质量和品牌建设能力
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健全质量标准。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提档升级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品牌建设,引导企业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壮大云品自主品牌。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支持企业利用南博会、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平台等多种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
(二十五)形成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大合力
省政府负责制定相应配套文件,明确对每个产业的支持政策和具体措施,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省级各部门和各州(市)党委、政府要结合部门职责和各地区实际,研究提出可评价、可操作的贯彻落实举措。
(2020年8月3日,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