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十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专场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领导同志,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成就进行发布,并就媒体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榆坚先生;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石丽康先生;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熊梅女士;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宣程先生;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金涛先生;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刘海山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榆坚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榆坚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榆坚: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十年来云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借此机会,我代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感谢各大媒体长期以来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一头连着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头保障民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劳有乐业、才有优用、技有专长、老有颐养”的目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人社事业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十年,是全省人社事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也是云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最快、感受最深的十年。
十年来,全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群众饭碗越端越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全局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个方面因素的冲击,努力扩大就业容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收入,始终保持了全省就业大局的稳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城镇就业规模稳步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十年来,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0.13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达到46.04%,比2012年提高了22.74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量”与“质”双提升。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稳步增长,今年已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567.21万人,比疫情前的2019年多343万人。我们坚持“就业增收”导向,大力实施“收入增百计划”,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产业更发达的地方、收入更高的行业、工作更稳定的岗位,截至今年二季度,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收入达到4182元,比2015年增加1314元,增幅45.82%。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抓实抓细“双创”工作,促进市场主体倍增,不断创造新就业岗位。截至今年8月,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14万人,发放贷款1224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贷款发放总量超千亿的省份,带动就业316万人次。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扎实推进。针对我省劳动力技能弱、就业难的实际,先后实施“技能强省行动”“技能提升行动”“技能云南行动”,累计投入培训资金42.7亿元、培训1897.2万人次,每名有培训意愿的就业困难劳动者,都参加了1次以上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劳务品牌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我们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云南过桥米线”“云南特色小吃”“云南生态咖啡”“云南生态茶叶”等重点劳务品牌培育,全省形成“丘北纺织工”“巍山乡厨”“鹤庆银匠”等劳务品牌115个,有5个劳务品牌入围全国100强,吸纳从业人员约180万人,年收入约1090亿元。“滇字号”劳务品牌已成为重要的“就业名片”和“质量认证”。
十年来,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民生安全网越织越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推进社会保障广覆盖、调结构、提层次、促转型,逐步构建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参保人数逐年增加。通过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底的2511万人,增加到2022年8月的3258万人,增幅29.7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95万人增加到559万人,增幅89.4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224万人增加到348万人,增幅55.36%,基本实现各类人群制度全覆盖,其中,法定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2%。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积极顺应群众期盼,在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建立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十年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幅达96%,城乡居民平均养老金增幅达127%;工伤保险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增幅达117%,月人均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增幅分别为103.36%、196.97%、123%;失业保险金月平均水平增幅124%,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生活,促进了社会公平。
经济调节作用日益凸显。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参保综合缴费比例由22.86%降至17.19%,降幅25%,累计为参保单位减负635亿元。特别是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打出“降、免、减、缓、返、补、扩”助企纾困政策的组合拳,三项社会保险共计为企业减负298亿元,累计缓缴社保费13亿元,发放稳岗补贴、稳岗返还资金39亿元,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累计提取近32亿元专账资金用于大规模技能提升培训,累计发放失业补助金27亿元,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社保基金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着力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提升保值增值能力,努力把“社保家底”做厚实。2016年,我省率先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年均投资收益率6.49%。截至2022年8月底,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375.77亿元,基金运行态势平稳,充分保证了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且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年来,人才工作稳步推进,创新发展动力越来越足。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破除制度障碍,抓实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把云南建成人才集聚之地。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先后制定了120余份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健全完善“两支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选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服务、人才表彰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大力深化改革,在放权松绑、职称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高层次人才直聘、“两支队伍”职业发展贯通、园区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家服务基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方面打破了制度障碍,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点、区域竞争力、闭环衔接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
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紧盯人才数量不足这个短板,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统筹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首席技师专项,举办“云南省国际人才交流会”“云南人才周”等招才引智活动,建成5个柔性引才基地,在省外设立6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大力培养人才,广泛汇聚人才。从人社部门主管的“两支队伍”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由2012年的119.8万人增加到190.4万人,增幅59%;高技能人才由2012年的56.5万人增加到135.7万人,增幅140%。目前,全省共有“百千万”人才89人,青年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1537人,首席技师389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全国技术能手80人,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人、铜牌1人。
人才发展平台有效拓展。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从54个增加到160个;县乡基层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从86个增加到346个;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从19个增加到4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389个,各类人才有了发光发热、施展才华的舞台。全省技工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拥有技工院校36所,在校生17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培养出了以党的十九大代表耿家盛、党的二十大代表秦选、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郑棋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
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本级和16个州(市)的“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构建省市联动、协同服务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每年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用心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十年来,劳动关系基础更加牢固,劳动权益保障越来越实。
我们坚持把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风险作为底线任务,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源头治理取得实效。大力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行动计划,不断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稳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十年来,累计为23万户企业在线办理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等业务,帮助48.93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及时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填补制度空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245户,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的新型劳动关系。
欠薪案件大幅下降。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加强源头防范,健全8项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等制度,每年夏季、冬季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严厉惩治违法行为。2015年末和2020年末的数据对比降幅明显,全省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数、涉及人数、金额分别由原来的7310件、16.26万人、18.99亿元,降至325件、1.1万人、1.25亿元,降幅分别为95.6%、93.2%、93.4%。
劳动纠纷有效化解。全省共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135家,乡镇(街道)调解中心组建率达99%,积极推行案件“快立、快调、快处、快结”,2012年以来,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21.85万件,仲裁结案率每年均保持95%以上。我们还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绿色通道”,推广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开发劳动保障投诉平台的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群众劳动维权更加便捷。
十年来,人社服务不断优化,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
人社工作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我们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检验标准,深入推进人社系统行风建设和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积极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
公共服务规范化程度持续提升。以全国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为契机,逐一梳理制定208项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形成全领域的人社工作标准体系。扎实推进“补短板”建设,协调争取资金1.5亿元,用于207个乡镇基层就业社保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全省基层平台实现县级全覆盖,乡镇平台覆盖率达到80%。
简政便民成效显著。按照“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取消60余项证明材料事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免予提交纸质申报材料事项占89%,承诺件办理时限压缩69%,“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3%,“全程网办”事项占比74%,网上可办率达到99%。省本级人社权责事项从原来的169项精简到57项,精简率66%。
服务温度持续提升。针对部分群众“办事找不到门”的问题,将8800多个服务网点上线高德地图。针对利企惠民政策知晓度不高的问题,推行“免申即享”,打造集电话、短信、微信、网站、手机APP五位一体的“立体式线上政务服务大厅”。针对老龄、残疾等重点人群,在服务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创新开展人社政策法规宣传“五进”活动、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社保服务“康乃馨”行动等,不断提高人社服务的质感和温度。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省政府系统服务质量评比中连续4年位列前六,在去年开展的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中列省直部门第一名。
十年来,人社帮扶精准发力,脱贫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立足人社职能,围绕“就业促增收、技能提素质、社保保生活、人才增活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举全系统之力投入脱贫攻坚。我省人社系统1名个人、3个集体受到国家表彰。
坚持就业帮扶促增收。扎实开展“零就业家庭清零行动”“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在502个脱贫行政村建立监测点,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699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加强就业服务,加大组织化转移输送力度,确保“能转尽转”。今年,全省已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43.9万人(含监测对象),其中,省外就业103.56万人。共建2508个就业帮扶车间,开发18.59万个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据统计,脱贫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增收贡献率达71.2%,成为巩固脱贫的主要支撑。
坚持量身培训提技能。云南的贫困主要是素质型贫困。我们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深入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将培训工种扩充至907个,为每名脱贫劳动力提供多达3次以上培训机会,并给予每人每天60元的生活费和20元交通费补贴,激发培训积极性。十年累计发放培训补贴41.54亿元,培训脱贫劳动力770万人次,让脱贫群众有了“致富之技”。
坚持社保兜底保生活。严格落实社保扶贫“三个100%”的要求,全省755.77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中,有548.28万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100%参保;有104.22万60周岁以上脱贫老人100%按时足额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对265.33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由政府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用。
坚持人才兴业强引领。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行“三放一限”政策倾斜,选拔5500余名“三支一扶”人员,鼓励各类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持续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带动各地累计投入、引进经费4.5亿元,促进基层企业增收60.6亿元,通过人才帮扶,实现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我们的工作也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人社工作的主基调、主旋律,适应人民群众需求从“有”到“优”、从“有”到“好”的转变,推动人社工作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发展转变,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杨榆坚先生。
刚刚在发布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社工作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这句话特别的平实而朴素,但却反映了我们全省人社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情怀和信念。人社部门作为政治机关、民生部门、服务行业、窗口单位,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十年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了进一步质的提升。
接下来,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
人民网记者:
我们知道,现在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一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比较大,请问,在保证他们的劳动权益方面做了哪些措施?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金涛先生作回复。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金涛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金涛:
感谢你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关心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我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已达到70万人左右。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今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我们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市场监管局、高级人民法院、总工会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从“指导和督促企业规范劳动用工、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协同工作机制”等4个方面,出台了24条具体措施,筑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屏障,分类规范引导灵活多样的用工关系,健全权益保障制度机制,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施意见》下发以来,我厅着力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专项行动。我们成立领导小组,实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明确了16项工作任务,并将专项行动纳入全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考评,形成任务部署、推进实施、考评验收的工作闭环,确保扎实推进专项行动。截至目前,我们围绕企业依法依规用工,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劳动者申诉机制,落实劳动权益保障、维护职工稳定等方面,全省累计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调研295次,对相关企业开展行政指导428次,切实维护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
二是开展专题宣传。我们印制了《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规范指引》等政策解读材料,结合人社政策法规宣传“进企业”等活动,深入平台企业宣讲职业技能培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等一系列人社政策,累计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宣传宣讲活动401场,切实增强了企业用工主体责任和劳动者维权意识,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建立专属组织。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方式平台化、工作时间碎片化、工作岗位分散且流动性强的特点,我们积极会同组织、工会等部门,以快递物流、外卖配送、网约出行等行业头部企业为重点,着力扩大新就业形态领域党组织、工会覆盖率,指导建立涉及新就业形态领域的行业协会10余个,开展集体协商试点工作,让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们找到“家”的归宿。
四是提供专门服务。我们依托全省16个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开展新业态就业劳动者法律援助集中行动,依法为符合条件的新业态就业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代理、调解等法律服务,积极协商解决涉及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争议,畅通裁审衔接,提升争议处理效能。
我们相信,《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力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劳动者保障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实施意见》的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谢谢大家!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质量能力和水平,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请问,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方面,做了哪些有特点、有成效的工作?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刘海山先生回复。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刘海山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 刘海山: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政务服务好不好,企业和群众满不满意,是评判营商环境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治痛点、疏堵点、正行风、树新风,全力打造具有人社特色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市场主体更具活力、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为民服务更为高效。
第一,坚持以规范为准绳,服务基础持续夯实。作为全国开展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7个试点省份之一,我们紧贴中央要求、群众需求和工作实际,本着“于法周全、于事简便”的原则,全面梳理人社政务服务事项,编制形成了涵盖公共服务、工作管理、行政审批等208项人社服务标准。同时,我们将服务标准嵌入到业务信息系统之中,让业务经办的过程成为服务标准贯彻实施的过程,实现了人社服务在全省各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确保企业群众应享受的服务“应有尽有,承诺必达”,应享受的待遇“应发尽发、应保尽保”。
第二,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服务效率持续提升。为向企业群众提供“有质感、有温度”的人社服务,我们全力推进“人社快办”行动,努力在办事成本上做“减法”,在服务质量上做“加法”,使群众办事跑腿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简、时限越来越短、体验越来越好:一是关联事项“打包办”。把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结果关联的事项打包成“一件事”,实行多个关联事项一次办理。(比如,我们将职工退休等10个群众眼中的“一件事”整合、打包办理,实现了“一口受理”、并联办理,切实让企业群众“少跑腿”“快办事”。)二是所有事项“简便办”。紧紧抓住受理、审核、反馈等关键环节,整合优化经办流程,落实“六个一律取消”的要求,取消60余项证明材料,做到“能减尽减”。(比如,官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告知承诺+云勘验”审批模式,企业办理人力资源服务和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申请材料由原来的18个减到8个,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1小时即可办结。)三是高频事项“提速办”。把“职工退休申请”等25个高频事项列入“提速办”清单。截至目前,已推动实现129个事项“省内通办”,51个事项“跨省通办”。同时,大力推行网上办、手机办、预约办、寄递办等“不见面”服务,确保人社服务“快”起来、“好”起来。
第三,坚持以廉洁为底线,服务品牌持续擦亮。我们在全省人社系统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专项行动”,督促各级人社部门和厅属相关单位认真自查自纠、自我整治,用过硬的作风和优良的行风,全力打造云南人社服务的金字招牌。一查“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重点整治放权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服务不到位,以及“审批事项该放不放、不该放乱放等现象。二查“吃拿卡要、以权谋私”问题。重点整治借审批勾结中介搞垄断、操纵服务价格、提供虚假意见或暗箱操作、从中谋取私利等行为。三查“政商关系‘不亲’和‘不清’”问题。重点整治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折腾企业“反复跑”,对企业合理诉求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乱象。对排查出的问题,坚持立行立改、跟踪问效,通过自我革命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在这里,也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我们的管理服务工作予以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共同推动我省人社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一直以来,社会比较关注养老金的发放问题,请问,目前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整体运行情况如何?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养老金是否能按时足额发放?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宣程先生作回复。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宣程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宣程:
感谢记者的提问。云南省与全国同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运行总体稳健,基金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为实现“老有所养”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一年一调”的频率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各类养老保险制度平均待遇水平显著提高。
我省基金运行平稳、确保待遇发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金累计结余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特别是,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从2012年底的409亿元,增加到今年8月底的2263亿元,近三年来,我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平均增长14.16%,今年8月底较上年末增长7.24%。二是当期基金收大于支保持平衡,近三年来,围绕“六稳”“六保”民生保障要求,为确保阶段性“降费率”“调基数”“减免缓”等系列助企纾困政策顺利实施,我们积极推进实施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增效专项行动,通过扩大参保缴费人群、调整优化参保结构等具体措施,缴费收入保持年均10.95%的增长态势,实现当期基金收支总体平衡且有结余,有效提升应对基金刚性支出增长态势的能力。三是各级财政补助力度持续加大,近三年来,各级财政对基金补助年均增长6.51%,2021年,财政补助总体规模达到292亿元,占当期收入的23.72%。四是基金保值增值工作稳慎推进,2016年,我省率先推动省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500亿元委托国家有关专业机构投资运营,六年来,年均投资收益率达6.49%,领先市场同业可比水平,同时,各地积极改善基金储蓄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基金利息收入,增强制度自我造血功能。
今后,我们将持续、主动开展“扩面”“增效”“增值”“保支”等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改革完善,促进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确保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请问,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宗霞:
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问题,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熊梅女士回复。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熊梅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熊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活力;持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断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实施政策倾斜和服务保障,不断加强基层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是职称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拓展评审范围、加大“放管服”力度等措施,树立了重品德能力、重创新价值、重业绩贡献的评价导向,进一步拓宽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落实国家职称制度改革要求,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完善39个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职称政策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在经济、技工院校、中专等8个系列(专业)增设正高级职称;新增快递工程、司法鉴定、矿山冶金等专业职称评审;建立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衔接机制,将44项职业资格考试与职称评审相对应,减少人才重复评价;在工程、农业、技工院校教师等8个领域,搭建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29名高技能人才通过评审取得相应职称资格;开辟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实施特殊人才职称破格评审政策,5000余名业绩贡献突出的专技人才破格取得高级职称;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取得高级职称;落实中央“放管服”要求,全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实现行业部门、用人单位人才评价和使用的有机结合。加强职称评审的管理和监督,印发《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实施办法》,规范职称申报评审工作。
二是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成效不断显现。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人才推荐选拔工作。7人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58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70人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增长16.7%;227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增长86%;2030人入选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增长40.7%。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培养,2329名青年博士入选人才专项并获得资助;加强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等5个政策文件,博士后招收人数达1842人,增长210%。加强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5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名青年博士来滇开展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云南省提高人才奖励标准实施办法》等保障措施,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
三是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人才在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破解县乡基层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出台《放宽县乡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评聘条件》,全省县乡基层10万余人晋升高级职称。出台《云南省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办法》《云南省怒江州、迪庆州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方案》,3000余名乡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定向使用高级职称资格。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出台《云南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暂行办法》,累计1万余名专家到基层开展服务。
四是非公经济领域职称评价通道畅通。不断完善非公人才和事业单位编制外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出台《云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办法》,拓展评价范围,全面畅通非公经济人才的职称申报评审渠道,全省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达91万。
五是专家服务基层成效显现。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服务艰苦边远地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们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搭建了一批服务平台,设立346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覆盖全省129个县(市、区);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投入省级财政资金8830万元,达成科研合作项目760项;攻关了一批技术难题,获专利673项;带动了一批产业增值,基层企业增收约60.6亿元;培养了一批基层人才,设站单位1273人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今年,我们启动新一轮专家基层工作站设站工作,拟用5年时间,聚焦高原特色农业、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公共服务事业等领域设站1000个以上,为专家服务基层提供平台和载体。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部署,聚焦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效能,努力打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发言完毕。谢谢!
宗霞:
谢谢熊梅女士。
由于时间关系,接下来,提今天发布会的最后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请问,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石丽康先生作回复。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石丽康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石丽康:
谢谢这位媒体记者的提问。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媒体界和各位媒体朋友这些年来对就业工作,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关注和给予的大力支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十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12.8万人增长到了今年的32万人,增加近20万人。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一直高度重视,倾心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年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且逐年有所提高,一直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平稳,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就业大局的稳定。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32万人,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他们的就业问题,省人力社会资源保障厅以“云岭大学生就业护航专项行动”为抓手,多措并举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强化”:
一是强化政策的支撑保障。我们充分运用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欧冠冠军足彩_欧冠足球竞猜-投注|官网: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学费补偿、高定工资等政策,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引导服务乡村振兴,不断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空间。提供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让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意愿、意愿能落实、服务能保障、就业有归属感。
二是强化高效的就业服务。我们以服务广大高校毕业生为抓手,取消了一系列阻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特别是到基层就业的一些壁垒,开展了“4个100%”的精准服务,做到100%登记入库、100%联系到人、100%个性化服务,对于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100%实现就业。让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能体会到、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能够在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当中得到实惠,实现充分就业。
三是强化部门的联动配合。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以青年群体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各方资源,集合各方面上下齐联动,左右共发力,让广大的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安心地实现就业。这十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良好的效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可以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这里也要再次感谢在座的媒体朋友的倾心关注和大力宣传。
四是强化就业困难帮扶。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困难毕业生建立了“一人一策”“一人一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开展了“1311”的精准服务,通过优先推荐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在优质高效的服务当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是强化合法权益维护。持续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坚决查处就业歧视、“黑中介”、虚假招聘等各类影响就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进一步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为他们求职就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广大的高校毕业生和青年群体能在公平的就业环境中实现就业。
下一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云岭大学生就业护航专项行动”为抓手,紧盯关键环节、重点群体,加大资金投入和服务保障的力度,竭尽全力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提供精准、高效、细致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将加强督促检查,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关,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真实可信。
在这里我也真诚地欢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共同齐心努力把我省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工作做得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
谢谢。
宗霞:
谢谢石丽康先生。
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特别感谢六位发布人权威的发布和解答。
民生是人民的幸福之基,是社会的和谐之本。今天的发布会让人感到特别贴心、暖心、放心和安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省人社工作者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着力促发展、惠民生,以责任和担当交出了今天这一份沉甸甸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人社答卷。希望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宣传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内容,也宣传报道好云南人社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宣传报道好我省不断出台的人社惠民惠企的政策。让我们共同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更安康、更和谐的生活而努力。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